農業資源概況。安徽地處中國華東腹地,近海鄰江,區位優勢明顯,農業資源豐富,農產品比重大,是典型的農業大省。全省土地面積14萬平方公里左右,其中耕地8800余萬畝、林地5600萬畝、養殖水面870萬畝。全省常住人口6102余萬人,其中鄉村常住人口2543多萬人。農業氣候條件適宜,年平均氣溫14-17度,年降雨700-1700毫米,年無霜期200-250天,農業品種資源豐富,有野生植物品種3200種,野生動物品種500多種。安徽地形地貌復雜多樣,長江、淮河分別流經安徽416公里和430公里,平原、丘陵、山地各占三分之一。安徽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洪澇、干旱、風雹、低溫冷凍害等自然災害發生頻繁,對農業生產造成不利影響。
種植業生產。安徽是全國糧食主產省。常年農作物種植面積超過1.3億畝,其中糧食作物面積占75%以上,總產量4000萬噸左右,面積居全國第4位,總產量居全國第4-5位。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稻谷、玉米、大豆、薯類和其它旱糧作物,其中小麥常年播種面積4200萬畝左右,總產1600多萬噸;水稻面積3700多萬畝,總產1500多萬噸;玉米面積1800多萬畝,總產600多萬噸;大豆面積900萬畝,總產90萬噸。大宗經濟作物主要有油菜、棉花、蔬菜等,其中,2017年以來油菜籽播種面積500萬畝左右,總產80余萬噸;棉花面積70余萬畝,總產4萬多噸;蔬菜面積1000萬畝,總產2200萬噸(第三次農業普查修訂),其它如茶葉、蠶繭、水果、中藥材等都是重要的經濟作物。豐富的農產品資源不僅滿足省內需求,而且在國內和國外市場都占有一定的份額,一些特色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受到消費者歡迎。
畜牧業生產。安徽是全國畜牧業大省。近年來,通過深入實施畜牧業升級計劃,推進畜牧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畜牧業現代化進程加快。2020年全省肉蛋奶總產達616.9萬噸,其中肉類395萬噸、蛋類184.2萬噸、奶類37.6萬噸;產值1900.2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33%。肉蛋奶總產和家禽、生豬出欄量常年位居全國前列。全省共有45個畜禽品種資源,其中地方畜禽品種資源29個,皖西白鵝、淮豬、安慶六白豬、皖南黑豬和中蜂等5個地方資源品種列入國家級保護名錄,全省已確定55家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單位。目前,全省祖代以上規模種畜禽場80家,其中原種場23家,國家級核心育種場10家。2020年,全省擁有國家生豬調出大縣20個,2010年以來共創建部、省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818家,畜禽規模養殖比重77%。近年來,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快,2020年,全省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畜禽規模養殖場(小區)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5%以上。全省強制免疫、監測預警、應急處置等動物疫病防控長效機制基本建成。
漁業生產。安徽是中國淡水水產品的主產省,池塘、湖泊、水庫、河溝及稻田等內陸水域總面積位居全國前列,2020年水產品總產量達232.4萬噸,位居內陸省份第四位,全省水產品年產量萬噸以上市縣在58個以上。近幾年來,通過推進生態健康養殖,調整優化品種結構,蝦蟹、鱖魚、龜鱉、泥鰍、黃鱔以及湖庫有機魚的規?;氐染C合生產能力基本處在全國前五位,名特優質水產品養殖面積擴大到460萬畝,2020年全省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到418萬畝,休閑觀賞漁業作為新型經營業態已具備一定發展基礎,安徽成為泛長三角地區重要的優質水產品生產供應基地。
農業科技。加速農業科技創新,加強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是支撐現代農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關鍵舉措。近年來,我省強化問題導向,聚焦產業需求,多措并舉聯動,持續精準發力,推動全省農業科技取得了歷史性成就。通過構建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搭建以共商共建共享為鮮明特征的農業政產學研推協作聯盟,農業科技協同創新邁出新步伐。通過深化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率先探索公益性和經營性農技服務融合發展機制、率先開展“農民滿意農技員”推介活動、建立健全以“包村聯戶”為主要形式的農技推廣服務責任制,農技推廣服務取得新成效。通過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民生工程,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十三五”期間,全省累計培訓高素質農民23.55萬人。89個主要農業縣(市、區)1.3萬余名基層農技人員依托全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開展包村聯戶服務科技示范戶49.8萬人次,貧困戶12.1萬人次。2020年我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5%,比2016年提高5個百分點。
農機化發展。近年來,安徽省農機化工作以“提質增效轉方式、穩糧增收可持續”為主線,著力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深入推進農機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促進農機農藝農信融合,農機化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為糧食增產、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裝備科技支撐。2020年,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6800萬千瓦,居全國第四位;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81%。小麥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6.81%。水稻、玉米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達到87.74%和88.6%。2020年全省農機合作社發展到5647家,農機服務收入538.6億元。深松整地、精量播種、化肥深施、高效植保、秸稈還田等節本增效、綠色環保機械化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全年推廣應用機械化深松深翻整地、精量播種面積、機械化化肥深施面積分別達到693.2萬畝、3339.2萬畝、2323.7萬畝。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近年來,安徽以“三大革命”“三大行動”為抓手,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促進鄉村建設向更高水平推進。2020年,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目標任務基本完成。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85%,行政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實現全覆蓋,已建和在建鄉鎮政府駐地污水設施1188個,中心村污水設施4992座,全省已建和在建美麗鄉村8290個?!笆濉笔俏沂∞r村生活條件改善最為明顯的時期。農村公共服務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有力推進,徽風皖韻美麗鄉村處處可見、遍地開花,農民群眾的幸福感不斷提升。
農村改革。安徽是農村改革的發源地。1978年,鳳陽縣小崗村“大包干”,拉開了全國農村改革的序幕。40年來,農村改革不斷深化。2000年,我省率先以省為單位開展了農村稅費改革試點,2005年全面取消農業稅,比全國提前1年。之后,為鞏固稅費改革成果,我省自2005年開始,在18個縣開展以深化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等三項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試點,2007年在全省全面推開。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村改革步伐加快。2008年率先在全國開展以村為單位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工作,2014年被列入全國首批三個整省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試點省份之一,2016年比中央要求提前1年完成試點任務,得到中央肯定。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改革進一步深入。深入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信息管理平臺建設。耕地流轉面積4076萬畝、流轉率達50.5%,比全國高10個百分點。在天長市、旌德縣啟動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先行試點。1市11縣(市、區)獲批列入國家新一輪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在18個縣(市、區)開展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盤活利用省級試點示范。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省試點任務全面完成。開展“三變”(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的村(居)10812個,占總村數的68%。集體經濟強村達1313個,占總村數的8.6%。全省家庭農場達14.3萬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0.9萬個,分別位居全國第1位和第5位。安徽農村改革始終走在全國前列,彰顯了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農業農村發展活力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