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按照有機的標準打造農業生產基地(規劃、模式、選址)?
一、有機農業區域的現狀評估
有機農業區域的現狀評估是有機農業基地建設的基礎。在區域現狀評估過程中,要對生態系統、社會發展要素、經濟基礎做出系統的調查、分析和研究。生態系統內生物與非生物因素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是個有機的整體,若內部關系處理不好,就無法實現生態系統內部的良性循環;社會發展要素主要是人的要素,人是決定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決定因素,有機農業發展在促進經濟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要不斷提高人的素質。人的素質提高了,才能推動有機農業事業向前發展,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經濟基礎是建設有機農業基地的物質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一個好的規劃和思想是否能夠實施。因此,在現狀評估時,要從整體出發,明確現有的優勢、不足和發展的潛力,抓住主要矛盾,為制定有機農業發展的總體規劃提供科學的背景材料。
二、有機農業發展的總體規劃
有機農業生產基地是有機農業發展的基礎,應將其放在核心的地位。制定有機農業發展規劃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要保證規劃具有指導性、適應性、先進性和科學性。良好的有機農業發展規劃應具備以下特征:
1整體性
根據生態經濟發展原理,將自然生態、經濟和社會綜合考慮,注重協調發展;
2系統性
利用系統學的原理,將經濟、生物、技術和人口素質等進行系統的有機結合,建立自然、社會、物質、技術等多元多層次的保障體系。
3配套性
有機農業既要生產足夠高品質的有機產品,又要保護生態環境,必須建立長、中、短期相結合的階段性發展目標和與之相適應的綜合配套技術方案。
三、有機農業種植模式原則
種植模式的選定應建立在基地的實際情況和市場需求基礎上。種植經營模式的產生、完善和發展,既要有穩定性,又要有相對可變性。所謂穩定性是指主導產業是不變的,所謂可變性,是指某一商品的數量、種植規模受市場的需求而調節。
種植經營模式的選擇應遵循如下原則:
1系統組織原則
如發展有機蔬菜,必須以便利的交通條件和城鎮近郊及購買能力較強為前提;發展有機畜牧業,必須抓好飼料糧基地和配套的加工廠,使種畜生產、防疫技術、產品加工等系統相組配,才能形成集約生產、規模效益、持續發展。
2量比合理原則
綜合考慮生產基地的自然條件、生產能力,根據市場供需變化的信息反饋,及時調整有機產品的生產規模和單位時間的產出量,避免原料不足或生產過剩而導致生產率下降。有機農業提倡種養結合,養殖的規模與飼料供給量、供給時間成正比,否則,就會出現飼料不足而導致效益下降。
3互利原則
系統的整體效益產生于系統各組分之間的交互作用。例如,在種植區域發展養殖業,種植業為養殖業提供飼料,養殖業為種植業提供足夠數量的有機肥。
四、有機生產基地選址原則
土地是有機產品生產和認證的基本單元。基地是有機農業生產的基礎,選擇并建立一個良好的生產基地是保證有機產品質量的關鍵。
1生產基地滿足條件
1)生產基地保持環境優良,要求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生態破壞影響最小,并建立良好的生態平衡(環境-作物-土壤-害蟲-天敵)。
2)對各地塊上每種作物生產全過程的控制是有機產品的標準和全程質量控制的核心。
3)有機產品出自有機農業生產基地,有機原料必須是出自已經建立或正在建立的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或采用有機方式采集的野生天然產品。
4)在生產和流通過程中,必須有以土地為源頭的完善的質量控制和跟蹤審查體系,并有完整的生產和銷售記錄檔案。(生產操作記錄,外來物質輸入記錄,生產資料使用和來源記錄)
5)經過有機產品認證機構對生產基地的實地檢查和認證。
2種植歷史
1)種植作物的種類和種植模式;
2)種植業的主要構成和經濟地位;
3)經濟作物種植的種類、比例和效益;
4)當地主要的病蟲害種類和發生的程度;
5)作物的產量;
6)肥料的種類、來源和土壤肥力增加的情況;
7)病蟲害防治方法。
3環境條件
有機生產基地是有機產品的初級產品、加工產品、畜禽飼料的生長地,產地的生態環境條件直接影響有機產品的質量。因此,開發有機產品,必須合理選擇有機產品產地。通過產地的選擇,可以全面地、深入地了解產地及產地周圍的環境質量狀況,為建立有機產品生產基地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為有機產品的質量提供最基礎的保障條件。
環境條件主要包括大氣、水、土壤等環境因子,雖然有機農業不象綠色食品那樣有一整套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和環境因子的質量評價指標,但作為有機產品生產基地應選擇空氣清新,水質純凈,土壤未受污染或污染程度較輕,具有良好農業生態環境的地區;生產基地應避開繁華的都市、工業區和交通主干線,并且周圍不得有污染源,特別是上游或上風口不得有有害物質或有害氣體排放;農田灌溉水、漁業水、畜禽飲用水和加工用水必須達到國家規定的有關標準,在水源或水源周圍不得有污染源或潛在的污染源;土壤重金屬的背景值位于正常值區域,周圍沒有礦山,沒有嚴重的農藥殘留、化肥、重金屬的污染,同時要求土壤具有較高的土壤肥力和保持土壤肥力的有機肥源;有充足的勞動力從事有機農業的生產。
4生態條件
有機農業生產基地除了具有良好的環境條件外,基地的生態條件也是保證基地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條件。
基地的土壤肥力及土壤檢測結果分析:分析土壤的營養水平和制定有機農業的土壤培肥措施。
基地周圍的生態環境:包括植被的種類、分布、面積、生物群落的組成;建立與基地一體化的生態調控系統,增加天敵等自然因子對病蟲害的控制和預防作用,減輕病蟲害的危害,減少生產投入。
基地內的生態環境:包括地勢、鑲嵌植被、水土流失情況和保持措施。若存在水土流失,在實施水土保持措施時,應選擇對天敵有利,對害蟲不利的植物,這樣既能保持水土,又能提高基地的生物多樣性。
隔離帶和農田林網建立:應充分明確隔離帶的作用,建立隔離帶并不是為了應付檢查的需要。隔離帶能夠起到與常規農業隔離的作用,避免常規農田種植管理中施用的化肥和噴灑的農藥滲入或漂移至有機田塊,所以,隔離帶的寬度與周圍作物的種類和作物生長季節的風向有關;隔離帶的樹種和類型(多年生還是一年生,喬木還是灌木,誘蟲植物還是驅蟲植物等)依具體情況而定。另一方面隔離帶是有機田塊的標識,起到示范、宣傳和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