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縣(市、區)農業農村局:
為做好當前在地作物的田間管理工作,我廳研究制定了水稻、玉米、大豆和棉花等作物田管技術指導意見,現印發給你們,請各地結合當前生產實際,切實抓好落實和技術指導。
附件:1.當前水稻田管技術指導意見
2.當前玉米田管技術指導意見
3.當前大豆田管技術指導意見
4.當前棉花田管技術指導意見
安徽省農業農村廳
2024年7月10日
附件1
當前水稻田管技術指導意見
當前正值水稻生產的關鍵階段,早稻即將成熟收獲,再生稻處于抽穗揚花期,中稻陸續進入分蘗拔節期。為切實抓好水稻生產田管,夯實大面積高產豐收基礎,現就當前水稻田管工作提出技術指導意見。
一、精準施策,抓好早稻、再生稻田間管理
1.強化肥水管理。一是做好早稻后期管理。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加強防范極端天氣對早稻灌漿結實影響,及時排除田間積水,以干、濕交替間歇灌溉管理為主,防止后期倒伏。對處在灌漿中期、出現脫肥長勢偏弱的田塊,增補磷酸二氫鉀等壯粒肥,提高灌漿速率,增粒重,防早衰。二是抓好再生稻頭季田間管理。對處于幼穗分化孕穗期的田塊,間歇濕潤灌溉,追施穗粒肥,提高穗粒數和結實率;一般視苗情每畝追施尿素3~5公斤、氯化鉀3~5公斤。進入抽穗揚花期的,確保有水層,寸水揚花。收獲前10~12天,每畝再追施復合肥10~15公斤、尿素5~10公斤作促芽肥,促再生芽早生快發。
2.綜合防治適時早收。一是強化病蟲防控。密切關注病蟲發生動態,再生稻頭季田塊在孕穗至破口期,要適時做好紋枯病、稻瘟病、二化螟、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等病蟲害防控,推廣應用綠色防控技術,科學用藥,減輕病蟲危害。二是做到適時收獲。早稻、再生稻頭季在全穗轉色穎殼90%變黃收割,確保稻谷安全歸倉。三是抓好再生季管理。蓄留再生稻盡可能在8月15日前收割,確定留茬高度30~35厘米,適時規范機收,減少稻樁碾壓,確保再生季群體苗數,建立適宜高產群體。頭季收獲后3天內及時上水追施提苗肥,濕潤灌溉管理,確保再生季稻安全抽穗成熟。
二、因田因苗,分類加強中、晚稻田間管理
1.加強中稻大田管理。一是水分管理。對中稻移栽返青和直播4~5葉期后,淺水-濕潤好氣灌溉,以利根的發育,促進分蘗早生快發。對早栽夠苗期的田塊,及時排水烤田,控制高峰苗,提高成穗率,防后期倒伏。幼穗分化至拔節期的田塊,要淺水孕穗,寸水揚花。二是及時追肥。對遲播栽群體不足、長勢偏弱的田塊,晾田后1~2天復水追肥,畝追尿素5~7公斤;推遲輕烤田,促多發分蘗成穗。對夠苗至拔節期長勢不足、缺肥的田塊,可在孕穗初期追施拔節孕穗肥,促大穗,畝追施高氮高鉀肥5~10公斤。三是防范高溫。茬口早的中稻,要防范高溫天氣的影響。抽穗時如遇持續超過35℃的高溫,田間要保持8~10厘米的深水層,以水調溫,降低穗層溫度;也可噴施S-誘抗素、二氫卟吩鐵、蕓苔素內酯、磷酸二氫鉀等生長調節劑和葉面肥,提升抗逆性。
2.加強晚稻秧田管理。一是加強秧田管理。防范極端氣象災害,培育壯秧,因秧苗徒長或早稻延遲收割遲讓茬的秧田,要適度干旱、二次化控等措施,控長促蘗,防超秧齡“早穗”。在栽前3~4天追施送嫁肥和送嫁藥,做到帶肥帶藥下田。二是搶時增密早栽。結合前茬茬口,確保及時騰茬,規范耕整地,搶時移栽,確保播栽密度,畝基本苗7~8萬株。做到應栽盡栽,全力落實晚稻面積。
3.綜合防控病蟲草害。對部分直播水稻苗后除草效果不理想的選擇對路藥劑,及時補除或進行人工拔除;關注病蟲害測報防治信息,及時做好當前紋枯病、細菌性病害、二化螟、稻飛虱和稻縱卷葉螟等水稻重大病蟲害的綜合防控。無人機飛防要規范操作,推廣使用飛防專用助劑,注意周邊作物安全,防止藥劑漂移產生藥害。
三、穩產提質,規范稻漁綜合種養管理
堅持“因稻而漁、以漁促稻”原則,因地制宜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嚴守溝涵或溝坑面積不超過稻田面積10%紅線。引導“無環溝”種養模式,減少對稻田耕層和環境的破壞;規范種養技術,適時排水烤田,促進水稻健壯生長,保護犁底層不過爛過軟。種養模式3~4年的稻田,進行水旱作物輪作,避免次生潛育化加重,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好稻田。
附件2
當前玉米田管技術指導意見
今年,受干旱天氣影響,夏玉米播種期延長,主播期集中在6月6日~20日,比去年推遲5天左右,當前整體處于苗期-拔節期。為切實抓好玉米生產田管,夯實大面積高產豐收基礎,現就當前玉米田管工作提出技術指導意見。
一、做好水肥管理
及時清理三溝,做到畦溝、腰溝、圍溝三溝通暢,降雨后及時排除田間積水,瀝去田間漬水,防止產生“啞巴澇”。抽雄授粉期根據降雨情況,注意澆水灌溉,防止“卡脖子旱”。對于受干旱和澇漬災害影響,苗小苗弱地塊,及時追施尿素,畝用量5~10公斤,也可噴施黃腐酸類等生長促進劑,增強玉米根系活力,提高抗逆能力,促弱轉壯。于小喇叭口至大喇叭口期追施穗肥,追肥量根據基肥和目標產量多少定量。
二、加強綜合防控
在玉米3~5葉期選用專用苗后除草劑進行雜草防除。及時做好玉米根腐病、苗枯病、細菌性莖腐病、薊馬、甜菜夜蛾、草地貪夜蛾等病蟲害監測和防治。選擇高地隙植保機或植保無人機開展科學施藥,無人機飛防要規范操作,適當加大水量,推廣使用飛防專用助劑,注意周邊作物安全,防止藥劑漂移產生藥害。
三、精準化學控旺
結合天氣條件和植株長勢適時、適期、適情開展化學控旺防倒。對水肥條件好、生長過旺、種植密度大的田塊,在6~8片展葉期進行化控,嚴格按照說明書推薦劑量使用,如遇后期可能持續高溫干旱天氣,適當降低化控劑用量(減量30%~50%),采用高地隙噴霧機或植保無人機進行葉面均勻噴施,不可漏噴重噴。
四、倒伏分類管理
玉米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倒伏的恢復能力不同,應根據生育期分類管理。拔節前后玉米的恢復能力強,植株能自然恢復直立,不需要人工扶起,可讓其自行恢復;抽雄前后的玉米植株高大,倒后株間相互疊壓,人工理順后,植株仍能彎曲向上生長;灌漿后期的玉米,可10株左右捆扎在一起,防止果穗霉爛,減輕蟲害。
五、抓好中后期“一噴多促”
抓住大喇叭口期、抽雄揚花期兩個關鍵節點,在重點做好玉米螟、草地貪夜蛾、南方銹病、莖腐病、穗腐病等病蟲害防治的同時,有針對性的噴施蕓苔素內酯、二氫卟吩鐵、磷酸二氫鉀等生長調節劑和葉面肥,預防后期早衰,采用熱霧飛防或微霧滴冷霧飛防等高效施藥技術進行“套餐式”作業。
附件3
當前大豆田管技術指導意見
今年我省皖北地區夏播期間,因持續高溫,墑情嚴重不足,導致夏播大豆比常年偏晚3~7天,目前已播大豆全部出苗,進入了苗后生長階段。夏季是我省高溫和汛期多雨季節,為有效應對災害天氣對大豆生長的影響,切實做好大豆田間管理,確保大豆高產穩產,特提出大豆田管技術指導意見。
一、及時排澇除漬
應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強降雨過后,要及時清理田間溝渠,盡快排除田間積水,確保雨停田干,防止出現苗期澇漬災害。因漬害造成的弱苗,各地抓住晴好天氣及時中耕散墑,對于脫肥田塊每畝可追施尿素5~8公斤,促進苗情快速轉化升級。
二、預防高溫干旱
近年高溫干旱頻發,且在大豆不同生育期均可發生。根據大豆不同生育期抗旱能力不同,對出現的干旱進行科學灌溉。大豆苗期抗旱能力較強,適當干旱可起到蹲苗作用,促進根系下扎和縮短基部節間,提高抗倒伏能力。大豆花莢期需水量最多的時期,遇高溫干旱易落花落莢。在干旱情況下,如發現葉片在中午有萎蔫現象,應及時噴灌補水,以增加土壤及田間濕度,降低冠層氣溫,切忌大水漫灌,避免根系腐爛或損傷根系,導致漬害的發生。抗逆劑黃腐酸也可與葉面肥同時噴施,有效減少葉面蒸騰作用,噴施濃度為1000~1200倍。大豆鼓粒期,干旱會造成秕莢、秕粒,降低有效莢數和百粒重,嚴重影響產量,應及時澆水,并于鼓粒初期畝追施氮磷鉀復合肥5~10公斤。
三、做到合理化控
“大豆初花期,見花就管理”,初花期是大豆生長的關鍵時期,是控制大豆旺長的關鍵時期。目前生產上常用的控旺方法為化學控旺方法,對生長旺盛田塊,宜在盛花期用縮節胺等噴施莖葉進行防控。一般每畝用25%縮節胺20毫升兌水20公斤或用15%多效唑50克兌水40~50公斤噴施,控制基部節間伸長,防止倒伏。
四、科學防病治蟲
病害重點防治大豆根腐病、霜霉病、斑疹病、紫斑病。蟲害重點防治蚜蟲、大豆卷葉螟、斜紋夜蛾、點蜂蝝蝽、飛虱、豆莢螟和大豆食心蟲。近年來豆稈蠅、蛛綿介、孢囊線蟲病和病毒病等呈上升趨勢,各地要根據病蟲預報和實際發生情況及時防治。對受澇漬害的植株要加強根腐病預防。預防“癥青”現象,建議采用大面積統防統治,同是噴施葉面肥、調節劑、抗逆劑,開展“一噴多促”,實現防病、防蟲、減災、提質、增產的效果。
附件4
當前棉花田管技術指導意見
6月中旬入梅以來我省皖南及沿江地區出現多場大范圍強降雨,棉田受漬澇災害影響,為防御后期澇旱急轉,還可能出現其它災害性天氣,切實做好棉花田間管理,現提出棉花田管技術指導意見。
一、加強排澇除漬
1.及時排除田間積水。及時清理、疏通內外三溝,做到溝溝相通,迅速排除田間明水和暗水,以降低土壤濕度,恢復棉花根系生長。
2.清洗扶理棉株。倒伏嚴重的棉株順行扶起,并培土護根。葉片、莖稈上淤泥較多的應沖洗干凈,以促進光合作用。
3.及時壅根松土。受澇后土壤板結,通透性差,在天氣轉晴后應及時中耕壅土,增加土壤的通透性,降低濕度,促進根系的下扎,增強根系活力,盡快恢復生長。
4.適時追肥。受澇后棉田養分流失嚴重,棉花根系受到很大傷害,因此要加強肥料的供給。施肥的方法可以采取根施和葉面噴施相結合,葉面噴肥可以與營養型植物生長調節劑混合噴施,5~7天噴施一次,連續追施2~3次。土壤追肥以速效性的氮肥和鉀肥為主,施肥量根據苗情而定。
5.適當推遲打頂。對棉花蕾、花、鈴脫落較重、生育進程相對推遲及伏桃減少的田塊,應增加秋桃以減少損失。打頂時間可比常年推遲5~7天,增加2~3臺果節,以增加秋桃數量。
二、預防高溫干旱
1.適時適量灌溉。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和氣象變化等情況,在棉田土壤含水量低于萎蔫系數時,若近期無降雨應及時灌溉抗旱。灌溉時,以花鈴期浸透60~80厘米深土層、吐絮期浸透50~60厘米深土層為宜。
2.早晚灌溉最佳。棉田抗旱不宜在溫度高、太陽直射時進行,宜在9:00前、18:00后灌水,次日清晨排清。高溫季節應推遲至20:00以后灌水。宜溝灌,不應大水漫灌,應速灌速排,有條件時,可噴灌或滴灌。
三、做到適時化控
受災田塊災后加強肥水管理,易造成棉花旺長,應抓好棉田化學調控。化學調控堅持“少量多次”的原則。長勢較旺的田塊,畝用縮節胺(98%甲哌鎓粉劑)1~2克,長勢較弱的田塊,畝用縮節胺(98%甲哌鎓粉劑)0.5克或不用,實際用量要根據具體的田塊肥力的高低、密度的大小、長勢的強弱靈活掌握。噴后如遇大雨,要補噴,但補噴時用量需減半。
四、科學防病治蟲
雨后草害較重、未封行的棉田,可采用化學藥劑對雜草定向噴霧,注意避將藥液噴到棉花植株上造成藥害。重點關注棉盲蝽、棉蚜、棉紅蜘蛛及斜紋夜蛾等的發生情況,及時藥劑防治。雨后易發枯萎病、黃萎病,在初發病時,立即拔除病株,集中處理。